中新網蘇州9月25日電 (記者 鐘升)25日,各地號牌的車輛擠滿了蘇州陽澄湖邊。人們翹首以盼,等著漁船運來一簍簍剛剛捕撈上來的大閘蟹。隨后,大閘蟹們被稱重、分類,運往全國各地。陽澄湖迎來了一年中*繁忙的時節(jié)。
作為大閘蟹當中*為知名的品牌,“陽澄湖大閘蟹”名揚海內外。有詩云:“不是陽澄湖蟹好,此生何必住蘇州”。但是“人怕出名蟹怕肥”,陽澄湖大閘蟹的高知名度也給它帶來了諸多煩惱。
長期以來,市場上充斥著假冒的陽澄湖大閘蟹。有統(tǒng)計顯示,2017年陽澄湖大閘蟹真實市值約3億元(人民幣,下同),但是當年“陽澄湖大閘蟹”的總營銷額卻達到了300億元,真蟹與假蟹的比例高達1:99。
為了規(guī)范市場,自2006年開始,陽澄湖大閘蟹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管理委員會辦公室(簡稱“保護辦”)開始采用發(fā)放陽澄湖大閘蟹防偽蟹扣的方式,以此**“陽澄湖大閘蟹”的正宗。
蘇州陽澄湖大閘蟹行業(yè)協會新聞發(fā)言人姚水生介紹,今年的防偽蟹扣在保持原有專業(yè)防偽功能的基礎上,著重在結構外觀和編碼查驗等方面作了升級。此外,今年還升級了防偽查驗平臺,增強標識溯源功能。消費者可通過掃描蟹扣上的二維碼,了解大閘蟹是否確實產自陽澄湖。
理想很豐滿,蟹扣的數量卻非常骨感。蟹農顧敏透露:“保護辦提供的防偽蟹扣數量是每10畝3000個,平均下來每畝只有300個。這幾年養(yǎng)殖技術改善,每畝大閘蟹的養(yǎng)殖密度可以達到上千只,根本不夠用。很多正宗的陽澄湖大閘蟹實際上是無扣可戴?!?/p>
楊維龍是陽澄湖大閘蟹行業(yè)協會的首任會長,見證了防偽蟹扣的誕生。他介紹,蟹扣的發(fā)放數量標準制定于2004年前后,實際參考的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大閘蟹養(yǎng)殖密度。他認為:“在經過近20年后,可以考慮根據現在的實際情況,適當增加蟹扣的數量。”
為了補上防偽蟹扣的差額,陽澄湖大閘蟹行業(yè)協會也推出了自己的蟹扣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蟹農私下告訴記者:“協會的蟹扣是每畝800個,每個要收0.3元的制作費,但是包裝上也不能打出‘陽澄湖大閘蟹’的名字。所以有些蟹企干脆自己做一個蟹扣給自家的蟹套上。反正消費者對蟹扣的認知也很模糊。”此外,在實際操作中,有些蟹農為圖方便經常是蟹與扣分離,導致“一些真扣會套在假蟹上”。
作為應對,現在保護辦的防偽蟹扣每年都在進行技術升級,力求讓消費者買到的“陽澄湖大閘蟹”都是正宗的。另據了解,目前有關部門正就每畝大閘蟹的防偽蟹扣發(fā)放數量進行調研,有望讓更多的正宗陽澄湖大閘蟹獲得“護身*”。(完)
本文轉載自中國新聞網,內容均來自于互聯網,不代表本站觀點,內容版權歸屬原作者及站點所有,如有對您造成影響,請及時聯系我們予以刪除!